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7篇
除夕,每到這一天,家人一起圍在桌旁,端上一盤盤香噴噴的餃子,開開心心得吃著團圓飯,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,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。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篇1
我們延邊朝鮮族有個傳統的節日,那就是“老人節”。
1982年以來在朝鮮族聚居的延邊地區,各地成立了老人協會,1984年,將8月15日定為“老人節”。這一天,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們都會佩戴大紅花,接受兒孫們的祝福。有老人的家庭還會給老人備制“麻克烈”、打糕條、冷面等。圖們市委市政府還會在圖們江廣場,為老人節準備了歌舞表演、傳統娛樂活動。
俗話說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?!蔽覀兠褡灏炎鹄暇蠢袭斪鰝鹘y美德?,F在的圖們市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,很多年輕人都是在外打工。很多家庭都是留下一位年輕人,上要照顧老人,下要關心孩子。今年的老人節,媽媽帶著姥姥和我,到圖們江廣場觀看老人節活動。在廣場上,我見到很多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老人。他們身著傳統服裝,依偎在子女身邊,觀看傳統活動,滄桑的臉頰帶著幸福的笑容。老人們見到相識的老伙記時,都會向對方炫耀自家子女是如何安排自己幸福的晚年,展示子女們為其添置的新衣服;他們也不忘回憶起年輕時曾經一起走過的崢嶸歲月。
“老人節”是一個值得向全國推廣的節日。因為是現在的老人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趕走了日本鬼子;是現在的老人們用血汗建設起祖國的富強;是現在的老人們還在老家為子女帶孩子。
我想對全國的老人說一句:“您們辛苦了!”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篇2
我的童年是在麗水鄉下度過的,那兒每年中元節都要放河燈。媽媽不許沒有九歲的孩子去看河燈,怕出意外,再加上姐姐們每次看河燈回來,總是一副滿足的樣子,我于是也覺得河燈是個極神圣極美好的東西了。
九歲那年的中元節,我被允許第一次去看河燈。一周前,我就開始興奮,天天拉著人家嘮河燈。
終于熬到了七月十五,天還沒黑,我就蹲在河邊等。我清楚的記得,那天的時間走的多慢:云飄來又飄走,鳥兒已經飛了上百個來回,可天就是不黑。過了好久,姐姐才姍姍來遲。我催促她:“放嗎?放吧!”可姐姐卻只是故作老成地搖搖頭,說:“還不到時候?!蔽壹绷?,但卻不說話,只是盯著姐姐看。她似乎也受不住我渴求的目光和河燈的誘惑,打開裝河燈的籃子,拿出幾個河燈。她做的河燈總是很精致:彩紙折成荷花的模樣,每一片花瓣都是不同顏色,荷花中央用膠水固定了蠟燭。我不由聯想到媽媽說“荷花燈是用來悼念逝去的親人的”,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之意。姐姐點亮蠟燭,俯下身子,將河燈輕柔地往水中一放,荷花狀的河燈便緩緩漂遠去,直至沒入一片燈光之中。
來放河燈的人漸漸多起來,河燈便也增多了。幾十盞河燈匯成一股彩流往遠處流去,然而沒過多久又瀟瀟灑灑地分開了,將被夜潑上墨的湖重新染成霓虹色,并帶著此岸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幽幽閃閃地飄向彼岸,燭光悠悠,溫潤而又神圣。
回到家后,我們還必須吃鴨子、喝茶?,F在想來,那的確是極美好快樂的日子了。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篇3
我的家鄉有著奇特的風俗。
在春節走親戚的話,就是要拿著大饃,它形似倒扣的鐵鍋,色白而已。底盤若海碗粗。兩個大饃,論重量,差不多有一斤了。另外,拿大饃的習慣,不知從哪個年月起,演變成了凡是親戚家有長輩,不管是叫姨叫姑叫舅還是叫啥,過年走親戚,都必須拿大饃,而且必須成雙。
從我媽媽那個年代到現在,在我看來,大饃是一種禮節,是一種威儀——不僅僅是恭敬,絕對是百姓人家的一種威儀。
姥姥隨我家生活,再加上我爸媽眾多的侄甥,所以,打我記事起,我家收的大饃在親戚中就最多。大饃中隱藏了好多秘密,這秘密是姥姥發現的。每在親戚走了之后,姥姥看著裝滿幾個大瓦盆的大饃,總是一副很滿足的模樣。不過,姥姥會將大饃分開存放,她指著一對大饃說,這是誰誰家拿的,他家最窮,外層是白面,里面一準兒是紅薯塊兒,為了夠重量,還故意不蒸熟,要先吃,免得發酸;又指著另一家的大饃說,這一家窮得不很,外面是白面,里面是高粱面或者玉米面;最后,老人家會指著僅有的幾個大饃,說:“這是城里親戚拿的,都是純好面的,留到最后吃......”
在平常的時候,我的家鄉經常會在一個指定地方請專業的人來表演唱戲,或者是有人在結婚,寶寶滿月的時候也會請歌舞臺來為我們表演。
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,奇特而又神秘。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篇4
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著自我特有的風俗,而我的家鄉的風俗習慣也與眾不一樣,獨具特色,處處顯示著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的民風民俗。
我的家鄉在四川省隆昌縣,我們那里的風俗習慣是—舞龍,在每年最熱鬧的時候,也就是正月初八,家鄉的舞龍表演異常隆重,也極有特色。
這一天是縣城出大龍的日子。全縣十八個鄉鎮,就有十八條彩綢做成的大龍,游行于縣城大街。四面八方。城里鄉下,就連臨近的市縣的人們,都紛紛聞名趕來一睹熱鬧。
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,龍燈翩翩起舞,大家扶老攜幼,源源不斷地趕來。街道兩旁的人歡呼著,簇擁著,贊嘆著,有些人迫不及待,或是覺得可是癮,居然向龍跑去,用手觸摸著龍體,有的在龍腹下穿行,跳躍。據說摸了龍體能夠讓人免去病痛,給人帶來好運。
舞龍用的拜龍臺建在城中心的人民廣場。臺后有兩條十幾米的彩龍相擁而成的柱子,更顯得氣勢不凡。臺上站著一排領導、貴賓,專門等著五彩龍來,給它們“點睛”。據說龍眼都由最高領導親自點畫。這足見畫龍點睛的意義。
演出最先是雙鳳的兩條鳳,最終的龍市鎮的大彩龍,先鳳后龍,可見其龍鳳呈祥的蘊意。
生活中的一點一滴,無不體現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,無不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。讓我們一齊建設家園,把家鄉的民風民俗繼續傳承下去。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篇5
冬至這天,按照習俗吃餃子。小的時候我很好奇地問過媽媽,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媽媽告訴我,因為冬至這天是全年最冷的一天,傳說吃餃子能夠防止凍耳朵。
開始包餃子了嘍!奶奶把材料都準備好了,媽媽叫我:“妮妮,快來和我們學著一齊包餃子吧!”我拿起一個媽媽搟好的餃子皮,學著奶奶的的樣貌放在手上,然后用小勺挖一小點肉餡放在餃子皮的中間,把皮捏攏,這樣一個餃子就包好了。盡管它看上去有些皺皺巴巴的,像個滿臉布滿皺紋的小老頭??晌业男睦飬s甜滋滋的,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包的餃子。漸漸地,我包的餃子越來越有模有樣了,就像小老頭變成了小公主,我得意極了!我高興地舉起它向媽媽和奶奶炫耀說:“好看嗎”媽媽看到我包的餃子,笑著說:“十分可愛?!?/p>
包完餃子后,媽媽問我:“妮妮,想不想吃”我連忙回答:“想啊!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?!庇谑?,媽媽立刻打開煤氣灶開始煮餃子。不一會兒,鍋里的水沸騰了,餃子們一個個浮了上來,它們一會兒游到這兒,一會兒游到那兒,就像一群小白鵝悠閑地在河里游著。餃子出鍋了,我連忙用筷子夾一個往嘴里送,一股香氣從我的嘴里飄向深處。我覺得自我包的餃子和外面賣的餃子味道截然不一樣,它更美味。
我喜歡吃餃子,更喜歡吃自我親手包的餃子。我津津有味地吃著自我包的餃子,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啦!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篇6
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,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?!蹦忝靼走@是描繪的哪個傳統節日嗎?
對,就是咱們中國最隆重、最溫馨的節日——春節。在我的家鄉,過春節是十分讓人期待的,有幾件事必不可少。
年夜飯。年夜飯必須是重頭戲,這天一家老小會集聚一堂,主婦們一頭扎進廚房為一大家子做上一桌“滿漢全席”來感激長輩、犒勞老公、獎勵小孩。我們家里的年夜飯是非十二個碗不可的,少了我爸絕對會嘮叨我媽“寒磣”。
守歲。年夜飯過后我們能夠自由安排活動,喝茶、嗑瓜子、陪奶奶聊天、看春節聯歡晚會、看書、下棋……你樂意就行??墒亲钊の兜氖鞘貧q,比誰扛得住,守得越久的紅包就越大,我每年信誓旦旦,每每又最早昏昏入睡。
穿新衣戴新帽。這一天必須是從頭到腳都是新的,必須嶄新而又干凈。
拜年。如果說大人們平時十分忙碌,像鐘表上的發條不停奔忙的話,這幾天的他們似乎都異常清閑,每一天悠哉悠哉,走街串巷、探親訪友,見面就說過年好,三句不離一齊喝兩杯。我最喜歡跟著跑了,因為我人小輩份也小,大人總免不了要給我發紅包,回家拆紅包數錢是最歡樂的事情。
在我的家鄉,春節的風俗還很多,樂趣無窮。你的春節一般怎樣過呢?我很好奇天南地北的春節玩法喲。
家鄉的風俗初中學生作文篇7
我的家鄉在一個山鄉小鎮,那里雖無都市的繁華,卻有著自我獨特的韻味,尤其是家鄉的大秧歌,更是村中的一道亮麗風景。
提起大秧歌,那可是家喻戶曉。家鄉的男女老少,哪一個不能扭上一段呢!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,大街上響起咚咚的鑼鼓聲和優美的嗩吶聲,這聲音像一種號令,聽到的人們陸陸續續的來到街上。他們有的手中拿著扇子,有的拿著手絹,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動。頓時大街上變得熱鬧非凡。
看,大秧歌扭起了。雖然隊伍多是中老年人,可他們腳步輕盈,姿態優美,動作極為協調。尤其手中的扇子和手絹,舞弄得出神入化,盡情的揮灑著內心的喜悅和幸福。一些青年和孩子,心里也些發癢,不時地加入隊伍。一條條彩色的“長龍”也在不斷加長。隊伍的四周圍滿了觀眾,他們一邊欣賞,一邊嘮著家常,自在悠閑。吹嗩吶的不時地變換曲調,秧歌的隊形和動作也隨著變化,讓人久看不疲,這樣喧囂的場景一向會持續到夜深才結束。
家鄉的大秧歌,不僅僅是人們每年的精神大餐,也是節日慶典不可缺少的項目。每當這個時候,秧歌手們便身著彩裝,那種孩子們喜歡的“大頭娃娃、唐僧、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僧等”粉墨登場,為節目增添無限的喜慶。我們這些小孩子在人群中躥動著,追逐著,嬉戲著,心里別提多開心喲!
啊,家鄉的大秧歌,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。你就像陳年的美酒,醇香甘美,醉著家鄉人的心。